English

“镜头”中的延安需“调焦”

1998-09-30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黄土高坡、土窑洞、羊肚子手巾、红腰带、小媳妇骑毛驴等,至今仍是众多影视、摄影镜头以及其他传播媒体中陕北、延安的代名词。但是,延安人民希望这些不要凝固成延安的“专用名词”。今日延安:山峦叠翠、瓜果飘香、楼房矗立,街头车水马龙,男男女女穿着追求时尚,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。

不久前,一家电视台在延安农村拍摄新闻专题节目,镜头中被采访的农民原本并没有头裹羊肚子手巾,拍摄者可能嫌这不足以显现陕北农民的“风味”,硬是找来几条雪白的新毛巾让他们裹头。在场的延安人心中很不舒意:延安农民的形象非得如此“包装”?而且这样的画面也让人觉得假得很,田地里整日辛劳的农民,哪能个个裹着簇新的毛巾?

记者在延安地区比较落后的乡村采访,串村过庄所见的老汉们,虽然有些仍身着中山装、戴着一二十年前的军便帽,但确实未见过毛巾裹头的;乡村里摩托车、小卡车并不鲜见;只是延安人特别偏爱窑洞,许多新建的砖木平房都盖成了窑洞型。至于城镇风貌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,更是日新月异。

多年来,许多大众传媒用以不变应万变的“镜头”,牢牢地把延安与黄土苍茫、小米高梁等象征物拴绑在一起,让没到过延安的人笃信那就是延安。延安人告诉记者,现在大多数来延安的人,看到山峦青翠、瓜果压枝后都会很奇怪地发问“陕北不尽是黄土高坡吗?”。

也是不久前,有位北京的青年女记者到延安采访,随身带了一大堆方便面、矿泉水,她认定到延安会尽吃难以下咽的粗粮杂粮。这个行为很让延安人伤心,外界太不了解今日延安翻天覆地的巨变了。其实,即便在延安的贫困县,想吃上几口粗粮也不是件容易事。农民们户户吃白面,杂粮都被卖到城里成为人们喜欢的保健食品。

革命老区延安踩着与各地同样的时代节奏前进,虽然还不够发达,但足以使亲临目睹现况的人们刮目称道。

据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